“试飞楼”见证中国航天艰辛探索之路
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试飞楼院区内,有一座不起眼的见证艰辛三层小楼,门前大树笔直挺立,中国之路红砖白墙相互映衬。航天 这座被称为“试飞楼”的探索小楼,与之后建起的试飞楼鳞次栉比的高楼相比,显得年代久远,见证艰辛但它在老一辈“火箭院人”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中国之路地位。 小楼南边,航天过去建有一条飞机跑道。探索一段时期,试飞楼地处这里的见证艰辛211厂以维修飞机为主,小楼主要用于飞机试飞时开展指挥和观察工作。中国之路这也是航天“试飞楼”名称的由来。 上世纪50年代,探索211厂划归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(火箭技术研究院前身),并作为导弹试制总装厂。“试飞楼”由此完成了从维修飞机到研制导弹的使命转型。 那时,工厂环境非常艰苦,科研设备极度匮乏。但职工们始终坚定一个信念:尽快研制出国产导弹。越来越多的青年才子,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于此,在一张白纸上,描绘着发展导弹事业的宏伟图景。 陆寿茂是总体设计部原四室技术员。回忆往事,他历历在目:“一张桌子旁挤了好几个人,桌子腿高低不平,只能在下面垫块砖头。有一次,我们把图纸铺在桌子上看,因为人多,一下子把桌子挤翻了。低头一看,原来是桌子腿从砖头上掉了下去。” 比起工作环境的艰苦,任务更是严峻的挑战。“试飞楼”里,科研人员加紧翻译、学习技术资料和图纸,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。原研究院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所长陈奇妙回忆说:“拿到导弹图纸后,第一件事是描图——先把描图纸盖在原图上,用鸭嘴笔蘸着墨汁一点点描,再把全套原图描出来后晒图,交给工厂生产。为了赶进度,10多个描图小组,每天起早贪黑、加班加点,忙了一个多月才完成任务。” 导弹制造和飞机维修完全不同,飞机维修靠的是铆接,而导弹制造以焊接为主。大多数生产工艺,需要从头学起。工厂先后派出部分员工出国学习焊接技术。他们十分珍惜难得机会,为了练习焊接技巧,有的师傅胳膊上绑了沙袋。 研制导弹过程中,很多师傅干脆抱着被子住进工厂,白天黑夜“连轴转”。锻造需要进口某大型设备,要等3年才能到货,工人们不等不靠,用12磅重的大锤手工校正,硬是“敲”出了合格产品。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:“再难也要造出中国人的‘争气弹’。” 长空万里东风起。1960年11月5日,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导弹——东风一号,我国导弹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。 仿制成功只是开始,想要自主研制,前方的路途更加艰辛、更具挑战。广大科研人员充分挖掘东风一号导弹的潜力,“小步快走”开展自主研制工作。研制东风二号时,正赶上“三年困难时期”。工人们晚上加班肚子饿得厉害,就把皮带向里勒紧一个扣,实在难熬时就冲一点酱油汤充饥。 1964年,东风二号发射成功,翻开我国导弹发展史上自主研制的崭新篇章。 为响应毛主席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”的号召,“火箭院人”向新的科研方向进军:制造能把卫星送上天的火箭。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,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。要发射卫星,必须研制更新、更大、更多的火箭。一位老专家回忆起那段几乎“从零起步”的经历,打了个形象比方:“就像你要吃馒头,馒头买不到,面粉也买不到,甚至连小麦也买不到。你要开荒种麦子从头来。” 研制火箭,动力先行。新火箭使用的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的发动机,研制这种发动机,必须克服“高频不稳定燃烧”的世界性难题。火箭发动机专家马作新回忆说,几个方案来回比较,反复求证结果。“一遍不行搞两遍,两遍不行就一直搞,总要比之前好。”长夜青灯,科研人员咬牙坚持,有人犯困了,就掐自己大腿提神。经过上百次试车,他们终于攻克这道技术难关。 1970年,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,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。伴随着长征二号系列、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等型号研制成功,我国长征运载火箭型谱变得更加丰富。1999年11月20日,火箭院抓总研制的我国首枚大推力载人火箭——长征二号F首飞成功,其设计可靠性非常高,被誉为“神箭”。如今,“神箭”已将我国多名航天员送入太空,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。我国的载人航天、探月工程、探火工程等重大航天任务,这些型号运载火箭也从未缺席。 今天的辉煌成就,离不开一代代“火箭院人”的幕后托举—— 特种熔融焊接工、全国劳动模范高凤林,凭着一手焊接绝活,助推我国90多颗卫星安全顺利上天;特级技师、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韩利萍,从一名普通女工成长为大国工匠,她加工的零件精度达到微米级,拥有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…… “试飞楼”,见证了中国航天的艰辛探索之路。2020年,这座小楼改建为厂史馆,再次焕发生机,成为中国航天人自强不息、接续奋斗的精神地标。 走进厂史馆,沿着脚下的时间轴线,目睹一件件展品、一张张照片,仿佛进入了一条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时空隧道。历经数十载风雨沧桑,“试飞楼”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相伴而行,记录成长和跨越的飞天故事,铸就了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,正在激励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、砥砺前行。(解放军报记者 李由之 通讯员 赵静)
- 最近发表
-
-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:实施创新型“碳替减”应建立“三支柱”体系
- A股5连阳!超3900股飘红,“20cm”涨停股刷屏!中国资产全线拉升,啥情况?
- 若无俄专家参与 俄不承认“北溪”调查结果
- 上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徐力:以“人民”二字为主线,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
- Windows端iCloud出现严重问题:会显示陌生人照片
- 这一赛道火了!我国咖啡消费者约3亿人,巨头争相跨界布局
- 披露的2017年年报和2018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 江特电机被江西证监局处以60万元罚款
- 医药板块绝地反击,龙头股集体暴涨,到底发生了什么?看机构最新解读
- 英特尔芯片代工业务负责人将离职
- 新能源汽车激活新材料行业发展动能 资本市场提供“快车道”支持
- 随机阅读
-
- 东吴证券:维持京东集团-SW买入评级 三季度利润表现远超预期
- 工银瑞信基金:政策趋缓预期转向 医药板块井喷式上涨
- 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专家评审工作结束,即将进入谈判竞价环节
- 六大行公开信贷规模:9个月新增约9.5万亿,流向哪些领域?
- 中加基金配置周报:海外压制暂缓,关注国内政策演变
- 回购规则修订获市场火速响应,沪深近百家公司发布回购增持计划
- 民族品牌李宁新品像“鬼子”?背后公司市值千亿,涉足电竞、咖啡
- 两市主力资金净流出,电子等科技板块受青睐
- 郑州:“1+8郑州都市圈”住房公积金实行互认互贷
- 多家公募基金公司、券商资管机构宣布自购,金额合计近9亿元
- 农民日报仲农平文章:日出东方 农道大光
- “左侧信号”初现?机构给出这些配置主线!新能源汽车、医药生物等上榜丨板块拾金
- 10月份全球XR产业共13亿元投资,罗永浩独占4亿?
- 未来怎么干?一图读懂二十大报告这些关键词
- “中国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”
- 体外诊断试剂最大联盟集采来袭 规则优于预期降价或温和
- 俄油禁令生效前,欧洲大举购买俄罗斯柴油补充库存
- 能源危机推高成本 欧洲汽车行业陷入困境
- 英媒:英国新任财政大臣拟推迟一年实行降低基本所得税税计划
- 回购规则修订引发市场积极回应,深市42只A股火速响应
- 搜索
-